俄乌冲突中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警示我们: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和平崛起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
将非参数的偏导数结果用散点图(图2—图4)表示,散点图直观地说明了银行系统压力对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影响。无论是突发风险事件的发生,还是单个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会使各国金融市场遭受危机感染的可能性加大。
而对银行压力指数较高的国家,应适当降低银行压力水平,以更好地发挥银行系统和债券市场规避金融风险的功能。由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参数估计模型难以准确估计,而该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影响。图4表明银行压力指数对股票市场没有显著影响。本文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参与国为主要样本,构建半参数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国家间银行系统与外汇、债券、股票三个市场的风险传染关系及时空效应。张银山等以美元、卢布、人民币、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这四种货币作为变量构建向量自回归-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多变量波动性模型(VAR-MGARCH-BEKK),以人民币汇率主要改革时间为节点,分多个阶段对中哈两国汇率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考察(张银山、秦放鸣、张雯,2019)。
最后,从政策意义来看,本文通过时空脉冲响应函数对金融风险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染进行研究,可为防范金融风险跨地区传染提供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体系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杨子晖、陈雨恬、谢锐楷,2018)。支持国家级新区发展的登记(注册)规模达1890.53亿元,投资助力新区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其中,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登记(注册)规模近万亿元,投向的主要领域包括交通3266.22亿元、能源3223.65亿元、水利719.04亿元、市政604.61亿元等。与其他资金不同,保险资金来源于保险消费者,是整个社会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特别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成立服务实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会服务实体经济相关工作。
保险私募基金投向中涉及绿色产业的登记(注册)规模为670.02亿元,基金重点投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发挥自律组织功能,推动行业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落实登记制改革,增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潜能动力。
完善政策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是落实资管新规精神,增强行业创新的广度深度。截至2021年12月末,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新基建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1140.20亿元,主要投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607.00亿元、特高压250.00亿元、大数据中心225.20亿元。曹德云,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来源:《中国金融》2022年第3期 进入专题: 保险资管 高质量发展 。同时,通过《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推进保险资管机构持续、全面强化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激发保险资金投资活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
在新的产业背景及市场格局之下,保险资产管理业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强化行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把握供给侧改革和绿色低碳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推进行业助力国家发展大局 保险资金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提供者,在建设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达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等实体经济及民生建设的终端,参与了京沪高铁、舟山跨海大桥及商用大飞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依托协会产品专委会、股权投资专委会等专家平台,调研行业发展动态,开展创新业务探索研究,组织行业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方式、新路径。开展保险资管产品创新推介活动,对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工程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和保险私募基金进行重点推介。
第三,科技赋能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建设资管汇科技平台,形成地方实体企业与保险机构的信息直通车,为投融资双方提供精准指引。保险资金以股权投资计划形式进行新基建投资的登记(注册)规模为111.10亿元,涉及信息技术、创新科技等领域。
在全面对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基础上,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从法规框架、治理机制、标准规范三个层次,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稳步增强行业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保险资管行业立足自身特色,融入大资管市场发展趋势,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面对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多元化的需求,加强对市场和行业的需求理解能力和服务能力,依靠高效的基础设施平台、专业的针对性服务、高效的支持力度,用价值创造增强黏性,通过科技赋能、平台化建设精准地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登记(注册)规模达4179.97亿元,投资领域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登记(注册)规模达1.03万亿元,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股权投资计划投向中涉及绿色产业的登记(注册)规模为205亿元,其中直接投向环保企业及清洁能源企业股权114亿元、投向清洁能源产业基金权益91亿元。从行业趋势来看,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显著扩大,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其社会属性和潜在功能被进一步激发。五是强化业务运行监测,为创新打造有力基础设施平台第二,筹建创新实验室,通过机动灵活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力争引领行业创新方向,积聚行业创新动力与能力,推进创新产品及创新业务的落地与实施。
在新的产业背景及市场格局之下,保险资产管理业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强化行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把握供给侧改革和绿色低碳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保险私募基金投向中涉及绿色产业的登记(注册)规模为670.02亿元,基金重点投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
制订出台《关于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强化产品特质及运作规范,推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资产管理产品体系。加强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面对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多元化的需求,加强对市场和行业的需求理解能力和服务能力,依靠高效的基础设施平台、专业的针对性服务、高效的支持力度,用价值创造增强黏性,通过科技赋能、平台化建设精准地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随着保险资产管理与实体经济、与其他金融业的接触面和渗透度大幅提高,风险传递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保险资管业造成影响。支持双碳目标及绿色产业方面。
与其他资金不同,保险资金来源于保险消费者,是整个社会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政策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是落实资管新规精神,增强行业创新的广度深度。切实履行保险资金的责任与担当 一是坚持初心与本位的责任发展道路。深入打造协会品牌化业务数据产品,提升数据产品价值。
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银保监会先后出台了《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规定》《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保险资金参与长租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多个专项政策,在拓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丰富投资方式的同时,为创新产品、创新业务提供政策空间,不断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体系及组合优势。截至2021年11月,保险业资产总额24.62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22.76万亿元,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者。
五是强化业务运行监测,为创新打造有力基础设施平台。大家人寿成功获得中芯国际战略配售,国内芯片领域重量级企业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
第三,科技赋能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建设资管汇科技平台,形成地方实体企业与保险机构的信息直通车,为投融资双方提供精准指引。三是持续拓展投资渠道,为行业创新提供政策空间。
按照保险资管产品1+3规则精神,推进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登记制改革,调整规则指引,完善技术系统,优化产品登记服务,真正实现放管服。截至2021年12月末,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新基建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1140.20亿元,主要投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607.00亿元、特高压250.00亿元、大数据中心225.20亿元。四是坚持审慎与稳健的规范发展道路。推进行业助力国家发展大局 保险资金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提供者,在建设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达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等实体经济及民生建设的终端,参与了京沪高铁、舟山跨海大桥及商用大飞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在全面对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基础上,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从法规框架、治理机制、标准规范三个层次,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稳步增强行业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保险资管行业立足自身特色,融入大资管市场发展趋势,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要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根据不同业务的属性及特征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以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为辅助提升风险管理的质效。保险资管行业整体面临的风险规模、诱发因素、传导途径等大大增加,这对风险跟踪、化解处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协会进一步梳理制度规则,制定并发布了《债权投资计划登记业务指引(第1号)》《债权投资计划募集说明书信息披露指引》等自律规则,明确了相关业务标准和信息披露规范,提升产品登记工作透明度和规范性。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登记(注册)规模达5716.40亿元,为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